一、规划背景
“十三五”时期,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强省建设联席会议制度,重新组建省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知识产权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全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418.8亿元,130个省级专业商标品牌基地主营收入达1.19万亿元,知识产权交易运营更加活跃。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全省建成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2家、全国版权示范单位15家、全国版权示范园区(基地)2家、知识产权代理机构1440家,知识产权服务业规范化品牌化发展进入快车道。
二、总体要求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创新型知识产权强省建设阶段性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严格,知识产权市场价值更加凸显,关键技术领域核心专利布局实现重点突破,品牌竞争力大幅提升,知识产权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加有力。
知识产权人文环境显著优化。引进一批海内外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知识产权宣传周等品牌宣传活动常态化开展,大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深入推进,全省社会公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断提升。
三、加强知识产权创造,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加大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和产出。
强化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持续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皖字号”商标品牌,推动品牌经济发展。
专栏2商标品牌建设工程。加大知名商标品牌培育力度。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开展专业商标品牌基地评定和商标品牌示范企业推介工作,加强驰名商标、老字号注册商标、涉外商标等行政保护。推进商标品牌价值提升,强化“皖美”品牌发展,打造具有较高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区域品牌。加强企业对商标品牌资产管理,强化商标使用导向。鼓励发展自主商标品牌,支持“走出去”产品加强商标海外布局,不断提升安徽商标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营造一流创新生态
(八)强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
专栏5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实施地理标志保护提升行动。推进地理标志农产品与绿色有机农产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融合发展,打造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
五、推动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市场主体创新发展
(十一)提升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成效。
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加强专利密集型产业培育,探索开展我省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统计、发布与监测。开展专业商标品牌基地建设,实施乡村知识产权强基工程,推动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开展“知识产权下乡”行动,推动知识产权咨询、代理、法律等服务向乡村延伸。
专栏9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督导,提高支持资金使用效果,提升地理标志商标品牌效应。加强地理标志涉农品牌培育、宣传,推广地理标志商标产品,提升地理标志品牌影响力和产品附加值,创建一批“皖字号”名优特新地理标志品牌。
六、优化知识产权服务,构建便民利民格局
(十三)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健康发展。
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积极培育知识产权品牌服务机构。鼓励支持国际高水平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依规在皖设立常驻代表机构。
七、深化知识产权交流合作,服务对外开放发展
(十四)推动长三角知识产权一体化发展。
依托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发展共商机制,发挥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协同发布长三角知识产权发展和保护状况报告,推进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建设,优化长三角地区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推动建立长三角地区“重点品牌保护名录”“高价值专利保护名录”“优质地标产品保护名录”互认机制,健全案件移送、执法协作、联合执法等机制,推动区域内线索通报、证据移转、案件协查、联合办案及检验鉴定结果互认。
七、深化知识产权交流合作,服务对外开放发展
(十五)加强海内外知识产权交流合作。
积极构建知识产权高端学术交流平台,高水平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知识产权论坛,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推介安徽商标品牌和地理标志产品。
八、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夯实事业发展基础
(十七)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
构建知识产权大宣传格局。加强版权、文旅、商标品牌、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的品牌宣传和产品推介,结合我省实际,挖掘知识产权典型,开展深度宣传报道,全面展示我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新面貌、新经验、新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