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知识产权政策最新动向(之二)
2010年05月13日来源:
在韩国政府看来,知识产权战略已成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韩国经济过去以制造业为主导的高速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根据2009年7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2008年GDP规模,韩国以9530亿美元排名世界第15位。但是,韩国国土面积狭小,资源相对匮乏,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韩国面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优势和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处于两难境地。为了通过技术创新增强国家竞争力,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据,2007年韩国研发费用占GDP比例上升至世界第五位,但是,技术贸易赤字规模却继续扩大,2007年韩国技术出口与进口的比值为0.43。因此,面对这样的形势,韩国举国上下认为要转向以知识产权为依托的高附加值经济,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通过知识产权行政引导战略实现知识产权秩序中心目标,通过支持企业战略将韩国从制造业强国发展为知识产权强国,通过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转向亲知识产权社会,最终成为知识产权一流的发达国家。例如,1997年前韩国三星多元化规模扩张,核心芯片从索尼购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让三星痛定思痛,大刀阔斧重组业务,将10个非核心事业部出售,全力研发自主数字技术产品,2003年一举超过索尼,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信息公司,2007年,韩国三星品牌价值168.53亿美元,全球排名第21位。
同时,知识产权促产学研结合效益正在日益显现。韩国通过修改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知识产权权利归属,降低产业化风险,极大地激发了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根据新规定,依照合同由国家研发投资产生的知识产权可以由主要的私人研究机构拥有。当主要的私人研究机构放弃研究项目产生的知识产权时可以由研究者拥有。对于由政府投入资金的研究项目所产生的知识产权,国内企业和相关企业具有优先的知识产权被许可权。政府还推出一系列有力措施。一是韩国政府于2007年支持成立专利技术产业化理事会,设立3734亿韩元产业化基金。二是帮助中小企业实现技术产业化,提供专利技术融资贷款,2007年总额达到760亿韩元,贷款一方面用于制造专利样品支出,另一方面用于专利评估支出。三是韩国特许厅推荐专利产品优先获得政府采购,免于韩国技术和标准化组织的NEP评估测试。四是韩国特许厅通过网上交易市场鼓励中小企业生产的优质专利产品的电子贸易。还建立线下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以促进专利产品和技术的销售。
在政府的引导下,韩国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院(KRIBB)的专利申请从2006年的193件上升到2008年的266件,许可合同额从2006年的24亿韩元(13例)上升到2008年的92亿韩元(19例)。电子通信研究院(ETRI)通过技术转移从2515个案例中已经获得5821亿韩元的收入。2008年,ETRI转移了420项技术研发成果,在与台湾地区一家公司关于W-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专利诉讼案中获得9000万美元的许可收入。ETRI预计:到2012年每年将获得500件美国专利,获得1亿美元许可收入。
韩国政府也更加关注韩国本土企业的诉求。2008年9月,自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韩国企业对专利申请战略作出调整,一方面从重视数量到重视质量,尤其重视核心专利的获取,另一方面加强了海外市场布局,国际专利申请量依然保持增长势头。2009年1月至8月专利申请的受理量为9.479万件,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1.2%,专利、商标合计平均下降9.7%。但是,同期韩国特许厅作为国际受理局受理的国际专利申请量不降反升,1月至8月受理国际专利申请4890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4.3%。韩国特许厅相应地对专利审查方式做出调整,适应本土企业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增加国际专利申请审查员的数量适应其增长的需求。
中、美、日、欧、韩5局的专利申请占世界专利申请总量的绝大多数,以2007年数据来看,韩国在与其他4局的交叉申请对比中对中、美处于顺差,对日、欧处于逆差,具体如下:韩国对中国申请专利8467件(反向为296件),韩国对美国申请专利2.2976万件(反向为1.2103万件),韩国对日本申请专利6374件(反向为1.81万件),韩国对欧洲申请专利4930件(反向为1.1084万件)。从韩国对外专利申请可以看出,韩国企业积极在全球主要市场开展专利布局,增强了企业发展潜力。(来源于知识产权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