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华商标网
刚刚,又一个千万人口大城市诞生!但这里找女朋友也最难,难过深圳
2021年05月19日来源:财闻要参
  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
  今天,谈起东莞,不少人的嘴角依然会泛起一丝暧昧的微笑,有些人脑子里装的甚至都是带颜色的。
  其实,对于这样无脑黑东莞或者别的城市的人,其认知能力都是比较低的,应该直接拉黑。
  看吧,今天,东莞再次亮相,震撼了全世界:东莞常住人口首次突破1000万大关,成为广东第三个拥有千万人口的大城市。
  5月15日,《广东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广东常住人口达12601.25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比较,广东常住人口增加2170.94万人,增长20.81%。
  从城市来看,广州常住人口继续位居广东第一,达1867.66万人;深圳位居其后,常住人口为1756.01万人;东莞常住人口首次突破1000万大关,为1046.66万人,排第三位。
  不仅人口多,东莞是一座最年轻的城市。
  如果你问老家的年轻人,他们都在哪里打工,十有八九都会回答这座城市。
  街上永远有大片的年轻脸庞,因为从外地流入的人口往往是年轻人口,使得整个城市的年龄结构更为年轻。
  2020年东莞15-59岁人口占比达81.41%,大幅高于广东全省68.8%的平均水平;性别比第二高的深圳,则是广东第二年轻的城市,15-59岁人口占比达79.53%。
  但同时,东莞又是一个最难找女朋友的城市,难过深圳。
  原本,广东的性别比问题已经相当严峻,总人口性别比为113.0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01个百分点。
  广东性别比最高的城市,则是东莞,高达130,远远超过其他城市;深圳也高达122排第二,佛山119排第三位。

  性别比最高、同时也是广东最年轻的城市,正在挥洒它的雄性荷尔蒙。
  因为年轻,因为迅速发展,这座广东经济强市,处处弥漫着奋斗的激情,见证了无数青春勃发。
  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城市!
  为什么东莞有这么多男性人口?
  东莞作为全球制造基地,大量的工厂需要大量的工人,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人口净流入方面,东莞排名全国第四。
  2017年,东莞的人口净流入达到625万,位居全国第4,排在东莞前面的城市都是一线城市。
  
(中国城市吸引力人口净流入排行榜)
  而且,如果你说,流入东莞的人口,都是低端产业打工仔,那你就打错特错了。
  如果我说,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东莞比成都强,能有几人相信?
  “成都可是西部中心级城市,怎么可能?”
  而事实正是如此。2019年毕业生热门去向城市前五名,分别是北上深广杭,第六名就是东莞,排位上高于成都的第七。
  人聚而为城,人口是城市的根本和核心竞争力。而人口净流入量反映了一个城市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
  打开地图,地处珠三角的东莞紧邻广州、深圳。它如一根扁担,内地四座一线城市,有两座被它挑在肩头。
  由于邻居太过耀眼,极少有人了解东莞这座城市的强悍:
  “它用0.6%的常住人口,创造了全国0.9%的GDP,贡献了全国1.5%的税收,解决了全国0.8%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创造了全国4.7%的外汇收入,储蓄了全国0.8%的住户存款。”
  网易上流所列出的这组数据,相比起东莞所创造的奇迹般的数字,实在是过于轻描淡写了。
  1、从拥有的企业情况看,东莞全国位列第一。
  在这座位处珠江东岸的城市,你几乎分不清哪是乡村,哪是城镇,每一寸土地都覆盖着厂房与高楼,颠覆了人们关于乡土中国的概念。
  2018年,东莞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已突破1万家,全广东第一,像华为终端、OPPO vivo、中子源,都在东莞设厂。
  而其他网红城市,如成都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3588家,杭州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5408家,长沙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1682家,远远少于东莞,不是一个级别。
  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如果将这个范围缩小到城市,那么,东莞是最具竞争力一个。这当然是有数据依据的:
  全球平均每5个人就有1人身着东莞产的毛衣
  全球每10副眼镜就有一副是在东莞生产
  全球的芭比娃娃近1/3是在东莞生产
  全球48%的耐克鞋产自东莞
  全球平均每6台智能手机就有一台来自东莞
  全球70%的鼠标、键盘、电容器产自东莞
  凭借“世界工厂”的身份,东莞积累了经济资本,实现了城市地位的跃迁,成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一环。I
  正是这一条条永不停歇的流水线,铸造了中国制造的辉煌。 
  BM的亚洲区副总裁曾说过,如果东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塞车,全球将会有70%的电脑产品缺货。
  2、从用电量看,东莞排名全国第九。
  电能是现代化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源。有人的地方,就要用电。因此,全社会用电量被认为是反映城市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也可以用来考察城市的规模。
  这个指标,东莞排在全国第9名。
  (2018年部分城市用电量)
  工厂是耗电大户。东莞工厂多,用电量排名全国第9。如果只看工业用电量,东莞还能再进5个名次,仅次于上海、天津和重庆,排在了全国第4。
  (分用途各城市市区用电量排名)
  3、从交通路网看,东莞是全国最密的。
  公路方面,只要广深一联系,一定会从东莞过。最著名的当属广深高速,此外,另一条广深大动脉——广深沿江高速也近乎完美地途径东莞。
  铁路方面就更是“躺赢”了,目前东莞市内至少已有广深铁路、广深港高速铁路、穗莞深城际三条铁路,不仅如此,正在修建的广惠城际、赣深高铁、深茂铁路,以及规划中的中南虎城际、广深第二高铁,全部都有东莞的份儿。
  不仅如此,东莞周边区域的机场也是顶配阵容。以东莞南城圆心,半径100km内,同时存在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香港国际机场、澳门国际机场四个4F级机场,以及珠海机场一个4E级机场,未来还将新增一个珠三角新干线机场,也是4F级。
  这些机场的年吞吐量加起来超过两亿人次,堪称全球航班最密集的区域,没有之一。
  东莞甚至在村一级的主干路上也是单边三车道,这在全国少见。就连最被吐槽的公共交通工具,从市中心到想去的地方转三次车肯定能到达,而且步行不超过1公里。同入选的省会城市,有些偏远的村落甚至还没公交车呢。
  4、看外贸出口,东莞排名全国第三。
  中国海关总署主办的《中国海关》杂志公布的2018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显示,东莞排名第三,甚至超过了“千年商都”广州,力压著名的外贸大市苏州。
  (2018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  
  注:不含港、澳、台单独关税区相应城市)
  东莞制造的产品,绝大部分用于出口。因此,东莞的外贸举足轻重。黄埔海关的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东莞市外贸进出口6333.1亿元人民币,占同期全国的4.3%。
  也就说,中国每进出口25元货物,有1元来自东莞。
  5、从产业升级看,东莞也走在全国前列。
  以前,东莞曾被诟病为“血汗工厂”,有人曾写诗道:“外乡人将悲伤与希望嵌入它的躯体/它混乱而嘈杂,糙肉般充满活力/漫长而温热的黑夜,繁华而冷漠的白昼/它的大街遍布各种形状的梦想。”
  但是,这已经是过去式了,
  近些年来,东莞在产业升级转型上一下子就走到了全国前列。2018年,华为部分业务搬到东莞松山湖引发关注。实际上,除了华为,松山湖已经引进了华贝电子、普联、歌尔等龙头企业。
(华为松山湖基地)
  松山湖从2001年开始建设,主打高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器人、新能源等产业,基本代表了东莞的产业升级方向。
  2018年,东莞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重分别增加8.6%、11%。
  中国经济的第一大省,其人口版图还在扩张中。
  根据最新的《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到了2035年,广东省常住人口将会达到1.3亿人。
  未来15年,广东全省至少还要再增加1500万人。到时候,广东作为中国人口第一大省的地位,会变得更巩固。
  而东莞、佛山等珠三角地区,作为广东的经济重心,人口重心还将进一步增加,经济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
  看吧,近年来,广东规划了“一核一带一区”的区域发展空间新格局,对于不同区域,提出了不同的定位。
  一核指的是珠三角9市,这是引领全省发展的核心区和主引擎。既是经济产业发展的重点,也是人口集聚的重心所在。
  一带指的是沿海经济带,囊括了以汕头为副中心城市的粤东地区、以湛江为副中心城市的粤西地区。
  一区指的是北部生态发展区。包括韶关、梅州、清远、河源、云浮5市,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人口吸引力不足。
  区域定位不同以及发展模式不同,人口流向自然很不一样,这是正常的。
  德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弗兰克·泽林曾这么形容东莞: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拥有近千万人口的东莞,是蓬勃发展的广东省省会广州与比邻香港的‘迈阿密与硅谷混合体’深圳之间的‘丑小鸭’。但在经过一系列的努力之后,这只‘丑小鸭’如今已经跻身全国15座新一线城市名单。”
  人口向珠三角地区聚集,是经济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在,加速转型中的东莞,必将从“丑小鸭”蜕变成自信美丽的天鹅!
  人口规模优势、年轻人口优势,这将是未来东莞,乃至广东经济发展最大的财富之一!
  • 联系我们
  • 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北三街8号
  • 电话:86-10-68014071
  • 传真:86-10-68018055
  • 邮箱:cta@cta.org.cn
  • 协会微信
  • 协会微博
版权所有:中华商标协会    京ICP备06065018号             技术支持: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经济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中华商标协会    京ICP备06065018号
技术支持: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经济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中华商标协会  京ICP备06065018号     技术支持: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经济信息中心